熱門文章

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

[書] 棄業日記:這輩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!




棄業日記:這輩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!

作者:買買氏
出版社:天下雜誌
出版日期:2011年02月09日
語言:繁體中文 ISBN:9789862412626
裝訂:平裝



博客來連結

作者買買氏是一個資深廣告人,還是個混得不錯、屢屢得獎的廣告人;但她辭去工作,親自去拜訪台灣各地的農人朋友,藉由貢獻自己的文筆來幫助這群有想法、有堅持的可愛人們行銷自己的心血。

這本書讓我很感動,果然台灣還是有一群可愛的人,他們默默的在太陽底下付出、以最傳統的農業工法工作,希望能生產出最健康、最美味的食物,即使吃力不討好仍默默堅持下去。

希望自己有一天,也貢獻自己的專長,參予這樣的工作。

[書] 大腦決策手冊:該用腦袋的哪個部分做決策?


大腦決策手冊:該用腦袋的哪個部分做決策?

作者:雷勒
原文作者:Jonah Lehrer
譯者:楊玉齡
出版社:天下文化
出版日期:2010年05月31日
語言:繁體中文 ISBN:9789862165539
裝訂:平裝

博客來連結


遠自古羅馬時期,人類思考自身做出決策的方式,而後自詡為理性思考、決策的生物,且深深以此自傲、覺得這是人類與動物的差別;但,真的是如此嗎?【大腦決策手冊】一書中,作者徹底顛覆了此一想法。作者雷勒將人的大腦分為理性腦與感性腦,並且表示:理性腦與感性腦在人們做決策時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,並且同樣的不可或缺,而非人們慣常以為的「感性拖累理性」。
書中提出了一個真實案例,有名叫做艾略特的病人,經過一場大腦額葉附近的摘除腫瘤手術,他的生活完全變了樣:即使是一件向早餐要吃什麼般的小事,他也完全沒辦法做決定。醫生發現,手術並沒有傷及艾略特的認知功能,而是失去所有的情緒反應;醫生很驚訝,沒有想到失去情緒反而讓人們無法做出決定。進一步研究之後發現,人的意識一次僅能處裡五到九條資訊,因此過多的資訊反而會「癱瘓」腦部的決策系統。因此作者認為,理性腦擅長的是分析資訊,理性腦可以分析所有選擇各自的利弊得失。舉例來說,當人們想買一部新車時,理性腦思考後,能告訴自己A車比較省油、但另外B車有較大的空間,或是C車的安全性較佳、D車的外型比較好等等較為具體的評比;然而,理性腦卻不是那個能夠做出決定的決策中樞。
感性腦的決策方式與理性腦不同,影響感性腦做決策的不是數據而是自身的情緒,相較於數據,情緒往往沒有理由、沒有原因也沒有解釋;然而科學家發現情緒也是有邏輯性的。過去的錯誤決策,會累積成經驗智慧,並透過腦內的內分泌(多巴胺)影響人們的情緒,在這個時候信任情緒往往更能做出較佳的決策。但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,單單用感性腦做決策亦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,因為我們的感性腦除了相當容易受到外表、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干擾,而且在面對可能的損失時,感性腦傾向於誇大損失而造成錯誤的決策。
書本的最後,作者提出一些幫助人們做出更佳決策的通則:一、「簡單的問題、新奇的問題,做決定前宜三思」。面對簡單的問題時,為了避免情緒影響選擇,此時適宜使用理性腦做決定,也就是多思考幾分鐘,做出的決策會更好。而在面對新影、自己不熟悉的問題時,最好也是依靠理性腦,因為我們並沒有足夠的經驗讓感性腦做出正確的決策。二、「變數很多時,則靠感覺來選擇」,因為前額葉皮質無法處理這多資訊,反而會搞砸一切,因此須做困難決策的人,應該多聽聽內心的感覺。三、「永遠要思考相反的假設」,當人們強迫自己對自己唱反調時,反而能夠看到情緒腦的盲點,因而避免受到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干擾。
看完這本【大腦決策手冊】後,對於「大腦如何思考」這件事情有了新的了解,作者提出的說法打破了慣常的想法,卻也解釋了許多日常做決策的經驗,往往我們在做決定前都已經研究過諸多資料,但最後影響決定的,卻常常只是「感覺」。過去我會對於這樣的決策模式感到非常的害怕,但現在明白了以「感性腦」做決策時的優勢。應用在職涯上,我認為平時應多方閱讀相關案例、資料,由前人所經歷的事件中獲取經驗、鍛鍊我們的「感性腦」;相信在危機發生時,除了冷靜思考,「直覺」能夠更加可靠,因而能夠做出更佳的決定。我相信以「理性腦」輔助「感性腦」進行思考,能夠獲得最佳的決策,且不致因猶豫不決而錯失最佳機會。